探究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路径
学者们在借鉴和吸收成人文学研究理论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些理论相对于儿童文学研究有着某种异质性,进而开始思考发展属于儿童文学自身的解释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可能性。尽管从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为自己打开文学理论的储存库开始,机械搬用、套用经典理论的现象始终存在,但这一领域最富思想力和创造力的批评,始终关注儿童文学理论的原创力及其对儿童文学现象、文本的解释力。儿童文学研究者意识到,作为儿童文学文类核心的“儿童”具有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又让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表达具有独特面貌和方式,他们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儿童文学理论反过来深化了人们对于上述两点的理解。
在笔者看来,儿童文学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兴起,既是这一学科主动寻求独立的学术身份与研究价值的结果,也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乃至全球人文研究格局的某种内在变化。儿童文学研究在西方蓬勃发展的时期,正是西方文学研究进行自我反思与拓展的重要阶段。许多传统观念受到挑战,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经典文本与普通文本、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区隔、关系等也得到重新思考和认定。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密切关联以及儿童文学作为文化文本的独特性,使之成为当代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对象。也是在这一时期,跨学科的研究观念与方法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儿童文学研究固有的跨学科与学科融合特性,又使其成为这种研究范式的重要实践者与受益者。作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英国学者彼得·亨特认为,当代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近来学术领域中各学科的分野正在消解,人文及自然科学领域皆如是,而本来就具有学科融合特质的儿童文学恰巧可以为这种趋势提供一种发展模式”。事实上,近二三十年间,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践范例,同时也通过运用跨学科研究模式收获了重要成果。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当代青少年文学作家艾登·钱伯斯等人曾经奔走呼吁,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彼时的儿童文学研究一般不是从文学专业视角出发进行的,多被归入教育学、图书馆学等学科领域。如今,高校文学专业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已被视作理所当然,儿童文学由边缘学科变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西方儿童文学研究是如何逐步发展演进的?取得了何种成果又留下了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下,儿童文学研究将如何实现新的自我突破?毫无疑问,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可以探讨的话题和可以深究的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6CWW029)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4日第2236期 作者:赵霞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儿童文学研究者有意识地借用各类理论资源,不断拓展自身视野,探索新的理论与批评方法。通过吸收、借鉴一般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努力克服自身研究弱势与缺陷,投身于新的理论运用与批评阐释,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空间,也揭示了儿童文学文本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西方儿童文学研究从传统的审美研究起步,向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不断拓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谈及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许多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是重要的分界线。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英美儿童文学研究界的主导下,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语境从教育学、图书馆学逐渐转向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转向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促成了其理论批评的飞跃式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在文学专业项下设立儿童文学课程,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研究者或群体。与此同时,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儿童文学分会等一批儿童文学学术组织得以设立,《教育中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等一批至今仍富有学术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专业刊物在这一阶段创刊,为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机构与学术园地依托。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儿童文学研究界迅速吸收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丰富理论资源并引为己用,以儿童文学文类为中心,建立、发展起一套相对完备的理论与批评体系。可以说,迄今为止,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曾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得到过运用或试验。另一方面,通过拓展理论与批评视野,提升相关能力,儿童文学研究也在思考与阐释一些困扰学界已久的基础理论问题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研究、剖析儿童和儿童文学是什么、如何理解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和文学性等一系列看似简单却难以厘清的问题,为思考、探寻儿童文学研究自身独特的理论与批评话语,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